一、将小批量自由放养改为规模化饲养,推广集约化饲养新技术
农村养羊大多分散在数万户中,少则几只,多则几十只,很难使用先进的实用技术。一些技术过硬、能干的养羊能手可以从牧场培育和科学管理入手,利用现代肉羊生产技术为突破口,组织规模化、集约化肉羊生产,按照公司+农户的模式进行专业化生产。
二、把地面散养改为围舍高床饲养,推广标准化羊舍建设新技术。
肉羊喜欢干燥、干净的环境,喜欢站在较高的地方休息,并有灵敏的嗅觉,避免吃发霉、有异味、怪异的草料。利用羊的生理特性,建设背风晴朗、冬暖夏凉、排水方便的羊舍。在羊舍内设置木床、悬挂草架、制作专用水箱和料槽,用床上代替地面饲养,改善羊舍环境,降低羊舍湿度,减少草的浪费,减少疾病的发生,加快增重速度。冬季,应推广温棚饲养技术。必要时可采用塑料大棚饲养肉羊,以便早进晚出,为肉羊的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。
三、变单一饲料为多样化饲料促进膳食协调技术
根据肉羊的饲养标准,当地杂草、秸秆、叶子、农副产品和加工副产品的资源应尽可能充分、合理利用。根据不同生理阶段和生产目的的营养需要和消化特性,科学选择牧草和饲料的种类,确定合理的配比和加工工艺,以降低成本,节约饲料,提高效益。
四、改杂草养羊为牧草养羊,推广种草养羊实用技术
优质牧草的营养成分和消化率比杂草好。在良好的水肥条件下,菊苣、松香、狼尾草杂交种和墨西哥饲料玉米牧草品种亩产鲜草10000kg以上,可育肥羊30多只。在牧草种植过程中,应选择高产品种和有效的种植模式,采用轮作、间作、套种、混播等高产栽培技术,保证牧草供给的平衡,采用干燥、饲粮、秸秆加工和青贮技术解决冬季短缺青草问题。
五、改治疗为主为程序免疫,推广山羊疾病综合防治技术
羊痢疾疫苗在产前20-30天和产前10-20天注射。羔羊出生后,注射破伤风抗毒素。1月龄后分别注射羊痘疫苗、羊口疮疫苗、羊大肠杆菌疫苗、感染性胸膜肺炎疫苗、链球菌疫苗、三联疫苗和口蹄疫疫苗。在引进外来种时,要加强检疫,做到无病、早防、早治、早防。每年春季和秋季每季度注射左旋咪唑或敌百虫一次,必要时注射阿维菌素以消除体内和体外寄生虫,以定期治疗寄生虫。
六、改变自然生长方式,增加精料,促进肉羊快速育肥技术
快速育肥技术是在选择肉山羊品种的基础上,以阉割羔羊(有些地区不适合)为技术措施,坚持舍饲原则,在保证羊群健康的基础上,制定均衡的饮食,增加精料投入,使比例集中。经过两个月左右的集中饲养,使断奶羔羊或空怀母山羊长得更快,变得更胖,精料逐渐从2:8转为6:4或7:3。快速育肥是增加精料用量等技术措施,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生长的手段和方法。其饲料参考配方为:草粉30-40%,玉米30%,蛋糕15%,麸皮15%,骨粉2-3%,盐1-2%,尿素1-1.5%,适当添加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。颗粒状饲料,一日三餐,自由进食较好,但需要10-15天的喂养前期,以防止因喂养过量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。
七、改土种山羊为优良品种 推广杂交改良利用技术
波尔山羊引进中国后,一些地区以波尔山羊为父本,当地山羊为母本,生产的杂交种作为商品山羊出售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八、由粗放饲养向精细化管理转变,促进羊科学化管理技术
坚持公母分开,大小强壮分开。日常管理包括阉割、拐弯、刷牙、修蹄、运动、驱虫、药浴、数字、称重、放牧等。羔羊、妊娠母羊和育种公羊应根据其生理特性和营养需要分别管理。
九、改变传统饲养方法
推广饲草加工利用技术为了减少饲草浪费,除在圈舍内悬挂适量的划架外,还要将饲草利用铡刀、铡草机或揉搓机适当铡短。秋季杂草、牧草及时收后进行干草晒制,晚秋及时将青饲料进行青贮,为冬春季备好、备足饲草,Z大限度地增加适繁母羊的存栏量,为第二年的发展奠定基础。
十、自然发情转变为人工调控,推广现代肉羊育种技术
饲养者应综合考虑肉用性能和繁殖性能,以实现高产高效率;调整畜群结构,适当增加适宜母羊比例;逐步推广三年、五年、两年三胎集约化育羔技术;采用海绵栓、口服或激素注射等同步发情技术,在断奶期饲养母羊;在低产羔率品种中注射类固醇、绒毛膜激素、促卵泡激素,提高产羔率;转基因技术,发挥优良品种的遗传潜力;加强羔羊泌乳、补饲和人工泌乳,提高羔羊成活率,促进母羊早期发情;及时治疗母羊。Z大限度地降低母羊的空怀率。